二师人物:带着热爱,一路前行——访江苏二师文学院青年教师邹青

发布者:单哲远发布时间:2023-08-30浏览次数:26

邹青,文学院青年教师,201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她参加了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五届全国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最终获得了文科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并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称号,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


图片

右三为邹青


迎接挑战 不断进取


对于大大小小的比赛,邹青老师都认真对待,不在乎结果如何,更注重比赛的过程。按照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要求,每位参赛选手需准备20套幻灯片和教学设计,再在现场随机抽取一套模拟授课,这要求选手对每一套课件都要非常熟悉。另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是每个教学片段只有20分钟,因此不能照搬日常教学的场景,而是要在20分钟内对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浓缩提炼,保证知识点的完整性和授课逻辑的严密性。


图片


面对重重挑战,邹青老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她说:“这些挑战促使我对本学科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思辨和澄清,进而有助于我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了让20分钟的教学内容有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层次,她以写论文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教学设计,有导入、有结论、有层次,努力做到教学内容高度凝练,论证过程严谨有章法。此外,虽然模拟授课全程没有学生参与,邹青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加入了学生参与的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她说:“平时讲授昆曲时,我考虑到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比较生疏,就会经常用《甄嬛传》《琅琊榜》和《清平乐》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来对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同学更透彻地理解理论性问题。”

邹青老师分享道,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青年教师的荣誉一定不属于个人。她很感激学校、领导、师长、前辈、同仁们给予她的帮助,也感谢学校各部门及文学院为自己提供个人成长的优质平台。本次比赛的成绩,更是有赖于工会的精心组织、教发中心的悉心训练、文学院的全力栽培、督导前辈的精心指导、广大同仁的鼓励关爱。备赛过程中,教发中心随时提供演练场地与服务,并邀请督导、专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在备赛开始阶段,督导李新宇老师就提出了将理论问题寓于歌唱表演实践与赏析的要求,这一提议成为邹青备赛的主要策略;沈明老师和何强生老师也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撰写等方面给予全面深入的指导。比赛过程中,工会的领导老师全程陪伴,也让邹青老师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

图片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课程的“培育”是需要土壤的,邹青老师本次参赛的课程“昆曲经典文献细读”正是文学院“经典细读”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细读课让青年教师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出发,立足经典文本的细读,自主设计教学内容,既是对本专业、本研究领域重要知识与观念的提炼,更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充分锻炼。从这次比赛中也可以看出,文学院的经典细读教学改革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成长的优质土壤。赛后,邹青老师也会更加珍惜细读课的教学机会,不断打磨,力争将更好的课呈现给二师学子。


授人以鱼 用心教学


经历了比赛的重重磨炼,邹青老师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我能带给学生什么?我该怎样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本学科最基础、最精华的知识和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是她在备课时考虑的核心问题。她经常担心自己不能把最好的教学内容和最好的状态带给学生,特别是在教授不完全是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时,就更担心自己有所不足。适度的焦虑感“迫使”她经常向前辈请教,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邹青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她始终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是一个新人。

图片

邹青老师说她从来没有百分之一百地对自己的哪一门课或哪一节课感到满意,只会觉得某一些片段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作之一,其文体为中国所特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除了关注汤显祖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成就外,邹青老师在授课时一定会仔细讲解传奇文体,带着学生逐一辨别出名、曲牌、曲文、宾白、脚色、科介,由此让学生不仅能够阅读《牡丹亭》一部作品,更能掌握阅读这一类文本的具体方法,同时从文体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独特审美。邹青老师说,对文体特征与规律的把握是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也是一种有丰富延展性的技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别愿意去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很愿意把曾经的自己当成现在的学生。如果我要给曾经懵懂的自己讲清楚这个问题,会怎样说服当时的自己?我也经常会回想自己学习过程,然后把这些过程转化成教学设计。”换位思考,帮助邹青老师在教学上快速成长,也使学生从中受益。


胸有情怀 情系专业


邹青老师说,比赛不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终点,而是助力。通过这样一次比赛,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是一个有“情怀”的职业。让昆曲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学问,从自己的老师那里传承下来,再经由自己的讲台传播下去,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带给二师的莘莘学子,是她想努力上好这门昆曲课的源动力。对这种“情怀”的回应,是她获奖之后的最快慰之处。

图片


邹青老师对学子们最想说的话是“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幸福感,也要珍惜大学期间心无旁骛的读书机会。”至今她都清楚地记得上大学时刚刚萌生对戏曲研究的热爱。那时她整日泡在人民大学的图书馆内,站在与戏曲相关的几排书架中,不带任何目的、一本一本地看过来,有的书是完完整整地看,有的书只看序言和目录。这一段经历都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知识资源库,一直支撑着邹青老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但因热爱,可迎万难”,对昆曲深深的热爱使邹青老师在昆曲教育领域快乐耕耘,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昆曲教育史中先贤们的育人观念直接转化成教学行为;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理解与评价昆曲教育的历史。今年,她的《百年江苏校园昆曲教育研究》被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我想近一两年的时间还是要把自己的昆曲教育研究和昆曲教育实践做好,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状态里发展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更多的昆曲爱好者、未来的昆曲研究者以及有高审美水平的昆曲观众。”这是邹青老师对未来几年的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