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一份事业来做
——记教育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分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唐彬
工作8年,公开发表文章8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参编著作2本,参与课题6项,主持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项。2016年12月,他撰写的《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构策略研究》更是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开了我校在此类全国性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的先河。
不仅他一个人在不断进步,他所带班级及学生也是屡获各种奖项。 他,就是教育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分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唐彬,一位高高瘦瘦的戴眼镜80后年轻人。
注重调查研究
80后的唐彬老师,是一位平和、谦逊、温文尔雅的老师,初次见面,你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严谨认真的气息。对于这次在全国性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他表示,这是对他在辅导员工作上的思考和研究的肯定与认可,更是在鞭策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当然,巨大的收获不是意外,也不仅是幸运,其背后是扎扎实实的努力和付出。在做科研的这条道路上,唐彬老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摸索。“本科写毕业论文时并没有指导老师,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算是最初的一种科研的训练吧。”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翻看与主题相关的书籍,记录、思考,然后形成论文的主题思想和框架,最后用一些论证性的文献资料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成果。“虽然在今天看来,我那时的毕业论文较为粗糙,但回过头去看看,还是有很多欣喜与收获吧。”
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后,他面对的不再是一堆堆资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慢慢在实践工作中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他编制问卷,组织开展调查,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对大一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了使资助育人的措施更加有效,他开展了题为“当前高校各类资助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影响”和“资助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影响”的调研;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与兼职之间的关系,他主动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兼职及潜在问题的调研;为了了解小学教育专业新生的录取情况,他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学生第一志愿录取和录取分数的调查,开展了新生从教意愿和综合素养的调查;为了预测学生的就业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他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趋向和就业质量的调查……工作近8年来,他开展的调查研究数以百计,已形成调查报告20余万字。这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调研,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了他的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他不但自己注重调查研究,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调查研究。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他指导学生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调研中认识到农村基层也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其所带学生有10余名成为大学生村官,目前发展良好。他参与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3项,连续多年获得“青马工程优秀指导教师”。他每年带队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可行性调查,活动后他又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他所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志愿服务团队中,有2支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个项目获“省级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称号,5个团队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勤于思考写作
他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在工作中他勤于思考,乐于写作,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水平。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多面角色和现实中辅导员对各种角色的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他主动探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视阈下辅导员角色研究》一文,发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性期刊《高校辅导员》杂志;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中指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敏锐地抓住这个关键点,在做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以此为切入点,主动研究思考,提出当前辅导员要成长为“智慧型”辅导员,写成《论智慧型辅导员及其成长策略》一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在全社会、全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他针对学生“私我”盛行的现状,加强理论研究,提出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撰写了《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探索》上;基于高中班级和大学班级的差别,以及大学班级管理的弱化,他对班级管理进行创新,制定班级管理的指标体系,并以学生为管理主体进行量化管理,2016年形成高质量的研究论文《高校班级量化管理:内涵、问题与对策》,以此为基础,申报了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获得三等奖。他发现长期以来,辅导员往往“单兵作战”,育人效果存在弱点和盲区,于是他主动思考,提出以“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对多”的教育和影响力,以“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研究”为题申报获批了省教育厅课题,形成研究成果《高校辅导员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研究》、《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设的可能性和困境》、《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建构策略研究》等三篇研究性文章,其中前两篇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评论》、《现代教育科学》,最后一篇更是获评201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他对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转变有了进一步的探究。他的课题“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和文章《论智慧型辅导员及其成长策略》一同支撑了他对整个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的思考。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视野下,互联网时代的辅导员工作:诸如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解构与重塑,辅导员如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已开始进入到他的工作思考中。
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你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时,唐老师笑着摇摇头:“好成绩,谈不上。主要还是基于兴趣吧,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平时还要勤于思考,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他多次强调,做研究、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追求的首先是个人原创,其次才是能力创新。“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平时要多动笔多尝试,有时想法在脑海中是凌乱的,但要及时将它们留住,使其呈现在纸上,记得多了,主题就慢慢被提炼出来了。
安于陪伴成长
提到他的本职工作——辅导员工作,唐彬老师明显有很多话要讲。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辅导员就像是“消防员”、“保姆”等等,用来联系学生、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起到一定的管理和约束作用。而在他看来,辅导员工作在学校里是一种非主业但又不可或缺的存在。辅导员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则要看教育对象如何看待这件事。不过,作为辅导员,首先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心中去,得到他们的认可。
“上唐彬老师的课,总要提前去占座。”这是唐老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唐彬老师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重视他们的人格培养。“立德树人”是他始终贯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题思想。他希望以自身言行起模范作用,达到正向引导的效果。“教育注重情感的唤起,我不想用制度去管理约束学生,而是把他们当做逐渐成熟的并且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体,去鼓励、引导他们向善求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所以唐彬老师和他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争取和学生的每一次共同活动来和学生共存共在,“我的想法就是能够伴着学生一起成长。”
唐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带领学生开展宿舍文化的系列活动,比如:宿舍命名、宿舍楹联写作、宿舍舍歌比赛、宿舍空间设计等。他认为“宿舍”在大学生的校园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就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他的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唐老师都会叮嘱一两句:“宿舍卫生一定要搞好,宿舍关系一定要处好。”
唐老师工作非常的繁忙,目前带400多名学生,是170余学生的班主任,还承担一定的教学服务,还能在工作中不断取得科研的成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唐彬老师认为这三者并不矛盾。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中包含很多板块,包括班级管理、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就业、党团工作等。“所以,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是辅导员的工作之一,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而辅导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师群体,“管理”纵然是其主要业态,但他们也同样扮演着“教师”这一角色。所以辅导员走进课堂也是认识学生、接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加强沟通的一种很重要的渠道,也是一种工作形态。“至于科研,还是要回到之前所讲的,本身是因兴趣而起。”唐彬老师说,他的研究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针对具体问题,解决工作中的困惑,所以在其中能收获良多。客观来讲,辅导员的科研压力不像任课老师那么大,辅导员的科研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发自觉的状态,所以我们常说,要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做,科研就是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做的一种形式。在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工作带动科研,以科研指导工作。尽管作为辅导员工作很忙,但唐彬老师仍能把他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一天24小时都是潜在的工作状态,挤时间的同时要提高效率。”这或许就是他能将教学工作、班级管理、科研这三者之间关系处理协调的根本原因吧。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育人是我的天职。”他一直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坚定地走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并将育人的职责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以科研的态度对待学生工作,用科研的方法践行他的角色追求,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一份事业在做着。